■见习记者林翔翔/文记者陈立波/图 塘下镇的肇平垟是我市著名的“红色村”,这里地理环境优越,三面环河,年分成新渎、中村、下村3个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肇平垟革命纪念馆”就坐落在中村。 肇平垟之前并不叫肇平垟,而是叫“肇平阳”,这里有着怎样的故事?本期“塘下一村”将抛开“红色”光环,带领读者走进这个早年靠做粉干致富的村落,倾听民间故事,感受别样的肇平垟。 肇平垟原名“肇平阳” 原先的肇平垟村位于塘下西南方向,目前有本地人口多户。据资料记载,该村有两百多年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间,肇平垟人民的祖先已在此开垦播种。 肇平垟原名“肇平阳”,“肇”有“起始”之意,“平阳”指该村祖先从平阳县迁居至此。因祖先在此种地,加之通信惯写等原因,“阳”逐渐向同音的“垟”演变。还有一说法,认为最初来肇平垟村的是福建漳州人,此后浙南永嘉、乐清、平阳等地流浪者陆续至此,由于平阳县来的人占多,故取名“肇平阳”。 “当年,祖先一家人从平阳来到这里,在土堆上搭起茅草屋,开垦生产,定居下来……”谢成教老人今年73岁,是土生土长的肇平垟中村人,对该村的历史,他如数家珍。 “粉干当田种” 由于与平阳县颇有渊源,肇平垟村祖先有三种本事:说闽南话、打拳、做粉干和年糕,这些本事一代代传了下来。 “以前我们村大部分人都会讲闽南话,现在会讲的不多了。”“村里老老少少上至80岁老人,下至十来岁孩子都会打拳,不说打得多好,耍点花拳绣腿是没问题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 最被人津津乐道的看家本领莫过于做粉干了。“村里60岁以上老人就没人不会做粉干,在我们这儿,‘粉干当田种’。”谢成教老人说,祖先定居此处后,就开始做粉干,村民世代相传靠做粉干贴补家用,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才渐渐停息。 做粉干的岁月,谢老先生至今记忆犹新。在他的印象里,自懂事开始,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做粉干,多则一天做掉百来公斤大米,少则50来公斤,白天做粉干,晚上连夜坐船出门销售。 由于采用传统纯手工的做法,肇平垟出产的粉干特别有嚼劲,远近闻名。“生意红火,一两百斤大米做的粉干一天就能卖完。”72岁的黄品中老人说。 然而,生意再红火,一旦遇上梅雨天气也没辙。黄品中老人说,粉干怕潮,一到梅雨时节,磨好的大米会长出一层厚厚的‘猫儿毛’,粉干发霉,只能倒掉。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手工制作的粉干渐渐被机器制作取代,没了市场。上世纪70年代,村里掀起了一股“养蜂热”,不少村民“化身”养蜂人,到全国各地养蜂追蜜。“当时种田年收入不过元,养蜂年收入高达两三千元。”村里第一批养蜂人李小云老人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村民们纷纷办厂做企业。现在,做粉干的工具成了“古董”,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 “龙潭”又称“仙人脚” 肇平垟被津津乐道的除了村名和粉干外,还有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村里有南北两口潭,南潭在现在的下村,有五六亩大,北潭在现在的中村,也有三四亩大,潭的四周是田地,有一道小沟与田外的河流相通。 “那潭叫‘龙潭’,传说是神龙将尾巴伸到田里转一圈后形成的。‘龙潭’里的鱼和河里的差不多,但是潭水特别凉。”74岁的余碎美老人说,听老人说,70多年前的六月,天空灰暗下起雨来,有村民见一条大尾巴伸进了农田,定睛一看,发现是龙尾。神龙飞走后,其尾巴打转过的田里喷出水来,形成了潭。 又有人说这潭叫“仙人脚”,传说一位仙人路过该村,一脚踏在田里形成的。无论是“龙潭”还是“仙人脚”,都有带来风水一说。50多年前,北龙潭被填平后用来耕种,10来年前,南龙潭也被填为平地,之后盖起了厂房。 尽管有些传说中的“实物”随着村庄的发展消失了,但这些故事仍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成为一个村庄永恒的记忆。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