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1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国是一个养蜂大国,蜂群数量多,需要生产用王也很多,从养蜂生产实际需要出发,选好种、育好王仍是每个养蜂员肩负的任务。2.1引进优良品种,更换老劣蜂王蜂种是每个养蜂生产场的物资要素之一,发展养蜂生产就离不开优良的蜂种。实践证明,科学地引进良种蜂王,能推动养蜂生产的发展,促进养蜂业的兴旺发达。例如,仙桃市有些重点养蜂场的养蜂员,他们具有一定的养蜂技术水平和育王经验,他们曾向本地区种蜂场和省外种蜂场引进良种蜂王,饲养中蜂群表现好,繁殖快,采集力强,抗病虫害能力强,蜂群群势强,蜜、浆等蜂产品产量高,明显优于本地蜂场的蜜蜂品种。但是有的养蜂员由于引种不慎,饲养管理不善,育王技术缺乏,结果达不到预期引种目的,其存在的缺点有:蜂王繁殖力差,不能维持强群,有的采集力不强,有的抗病虫害能力弱,易患病,有的虽然蜂王浆产得多,但质量差(10-羟基-2-癸烯酸含量低),蜂蜜产量比本地蜂场产量低等不利因素。所以,引种前一定要对良种蜂王的各种优良性状进行认真仔细地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再结合各自蜂场情况(如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养蜂技术水平等)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地引进适宜本场特点的良种蜂王。如果违背本地条件,盲目引种,必然会造成财力、物力的损失。因此,种王引进以后,还要进行生产鉴定,通过全面观察,该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符合本地蜂场的生产要求,适合本地区蜜粉源和气候条件,再从中挑选出最佳蜂王,更换全场老劣蜂王。2.2提高蜂王质量,预防种性退化养蜂生产的实践使养蜂员认识到,蜂群发展的快慢、群势的强弱、工蜂的采集力、蜂产品产量的高低、质量的好坏与蜂王品质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经验的养蜂员非常重视优良蜂种的选择和科学育王工作,他们通过长期实践观察总结出“大卵育大王”和通过“腹节形状”来判定蜂王产卵力的优劣等经验,很有现实意义。目前,较好的育王方法是:采取复式移虫,选择幼虫日龄要小,哺育群要强健,并用由大卵孵化出来的幼虫育王,用这种方法育王,蜂王初生重重,个体发育大,卵小管发育好,品质优良。实践证明,蜂王发育状况与育王方法有直接关系,有了好的蜂种还要有科学的育王方法,才能培育出发育好、品质优良的蜂王来。我国是一个养蜂大国,幅员辽阔,而大量生产用王只能是各养蜂场自行培育,目前各小型养蜂场要大量从外地的种蜂场引种。这样有两个不利的方面,一是不现实;二是各小型蜂场经济条件有限。所以各生产蜂场应该坚持长期地进行蜂种的自选自育工作。要育好王就应选择具有可作父、母本的蜂群,其种群应是有效产卵力高、采集力强、能维持强群,且抗逆性和抗病力强。要选择外界气温稳定,蜜粉源丰富(蜜粉饲料对种用雄蜂和处女王品质影响很大)的时候育王。交尾期间要避开雨季,同时要有大量的性成熟的种用雄蜂。哺育群要强健,因它的好坏也能影响后代的遗传性能,母群用作哺育群能使母群的优良性状更好地传给后代,这对保证蜂王质量有利。哺育群使用有王群还能培育出初生重大的蜂王。2.3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蜂种不论是引进优良蜂种,还是在自繁自育良种蜂王的进程中,都必须针对不同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减少不良环境对蜜蜂优良性状的影响,用科学的方法加强蜜蜂良种的饲养管理,给蜂群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蜂种的优良性状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如本地意蜂是经过长期选择和人工饲养的影响,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蜜粉源、气候条件等特点,产生了一定适应能力,表现出繁殖性能好,能维持强群。如果把它引到冬季长而寒冷只有零星蜜粉源的地区饲养,一定达不到丰产的效果,甚至也难越冬。所以意蜂适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饲养;相反,喀蜂就较适合于我国北方地区饲养。据育种场杂交育种试验,用(安·意)×(喀·本)与(喀·本)×(安·意)这一杂交配套分别在甲、乙不同两地进行试验,两地蜜粉源基本相同,甲地越夏期间,平均气温比乙地还高1~2℃,但是甲地在夏季高温期间采取了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注意蜂群通风、降温工作,做到蜂脾相称,坚持强群越夏,因此在越夏期间,蜂群群势能保持平稳。而乙地夏季气温比甲地略低1~2℃,但是在饲养管理上比较粗放,没有采取通风降温措施,(安·意)×(喀·本)与(喀·本)×(安·意)在高温时严重离脾,还发生病虫害,群势严重下降。翌年乙地吸取上年失败教训,夏季注意调整场地,做到蜂场通风良好,坚持巢内喂水增湿降温,搞好遮荫防暑、防病治螨等饲养管理措施,蜂群群势正常。试验证明,饲养管理可以创造蜜蜂所需要的特定的生活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饲料等),满足蜜蜂良种生活要求,采用与其相应的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可以充分发挥蜜蜂优良的丰产性状,提高蜂种生活力,朝着人们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正确请纠正与补充!

-----------------------------------------------

蜜蜂育种、蜂王人工授精技术等

zhonghuamifeng.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