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良镇,米粉似乎成了客家人之间一种密切的交流。 记得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为了养家糊口,父亲和母亲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来制作米粉,然后切成条,打包进行销售。父亲和母亲坚持不使用任何有害添加剂制作米粉,他们的辛勤付出有了一定的收获,越来越多的农户和外地人慕名上门买米粉。然而,他们的辛勤劳作,不仅教会了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去做好,也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郑菊/文苏子沐/插图 那良米粉,在当地称为手工米粉,它的制作并不复杂,主要以大米为原料,通过大米进行精心加工成为精品,但制作却很讲究,整套的工序也很严格,要做出上等的米粉必须从用水浸米开始,浸米时间长短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的气温而确定;放多少米加多少水,磨出的米浆不稀不稠;蒸粉的粉浆厚薄、炉火的掌控,蒸粉的时间把握,才显示出米粉的质量,只有把握好了,才能保证蒸出来的米粉厚薄均匀,细嫩柔韧。 当地人吃米粉的系列很简单也很多,蒸出来的米粉卷起来蘸酱油吃的称为卷筒粉;将粉放入油锅,放入葱或蒜、肉、青菜等配料,再加酱油翻炒的称炒米粉,或者将猪头肉熬制熟透渗入汤内,然后再把肉剔除下来,和汤、粉混在一起,再另外配葱花、蒜头、酱汁,加上收藏好几年的柠檬酸剁碎成佐料……尝起来汤甜而不腻,香而不浓,纯正清淡,十分可口。尽管各种吃法一切都由吃客自主选择,但粉质并不会因为各种口味而变,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在这样一个古镇,米粉不仅成了当地饮食特色,炒米粉也体现了当地客家人聚居在这个古镇上“三以”的重要意义。以吃炒米粉喜庆,家里有喜事好事要吃炒米粉,毕业、找到好工作要吃炒米粉;以吃炒米粉会友,赶圩和朋友见面要吃炒米粉,结识新朋友要吃炒米粉;以吃炒米粉传情,求婚要请吃炒米粉。确定恋爱关系要吃炒米粉。如果说哪位姑娘名花有主了,往往说她已经吃过人家的炒米粉啦。到镇里办好结婚手续邀请亲朋好友吃炒米粉,或者再加几个菜,再泡上一壶好茶,就算是宴会了。 在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米粉或许不是稀奇的事情了。然而,我却始终不忘家乡那良米粉的特别情结。一层层手工制作的米粉精品,承载了父母亲多年来的辛勤劳作,不仅体现了那良人浓浓的乡情,也传承着我们那良特色饮食文化。 ▍素材来源:综合网络 ▍综合整理:掌上防城港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