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22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

点击↑↑↑蓝色文字   华南型 分布于广东、浙江、福建及广西沿海地区。其特征是工蜂个体小,体色以黄色为主。分蜂性强,维持群势较弱,生产性能稍差。

  华中型 分布于浙江西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北部、贵州东部、四川东部和广西北部。工蜂个体比华南型大,体色黑黄相间,冬季偏黑色。分蜂性较华南型弱,维持群势较强。

  云贵高原型 分布于云贵高原及四川西南部。工蜂体型较大,体长13mm左右,吻总长在5.00mm以上,体色以黑色为主,第3、4背板的黑色带达60%~70%左右,分蜂性弱,能维持2kg以上蜂量的群势,生产性能好。

  华北型 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北,陕西及甘肃东部。工蜂个体较大,但吻短,耐寒性强,防盗蜂能力强,一般群势也可达2kg的蜂量。

  东北型 分布于吉林省的长白山区、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南部。工蜂个体大,主要为黑色,前翅外横脉中段常有小突起,耐寒性强,强群能抗-30℃以下的严寒,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每群蜂量超过2kg。

⑵印度蜜蜂ApisceranaindicaFabricius

印度蜜蜂是东方蜜蜂的主要蜂种之一(图1-11)。

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诸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帝汶,以及中国云南省南端和海南省。

工蜂体长9~12mm,前翅长7.5~8.5mm、宽约2.85mm,后翅钩数平均约18.5个,喙长4.46~5.30mm,第6腹板长约2.35mm、宽约2.mm。第3背板黄色(色度3.±0.79),第4背板偏黑(色度2.±0.14),第3和第4腹板的后幅宽小于4.00mm和3.10mm。蜂王体长约14~16mm,前翅长9mm,喙长3.0mm,触角基部、额区、足及腹部腹板红黄色。雄蜂体长11mm,前翅长9mm,喙长1.85mm,体色黑色。

印度蜂在主产区印度及其毗邻地区可分为3种类型:克什米尔型、山地型和平原型。克什米尔型分布在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北部,工蜂腹部细长,体色以黑色为主,前翅长约8.mm,喙长约5.mm,第4背板偏黑(色度1.±0.24),是最大的一种类型。平原型分布在印度大吉岭以南的平原、高原以及斯里兰卡。工蜂体长8~10mm,喙长4.4~4.6mm,工蜂腹部以黄色为主,是个体最小的一种类型。山地型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区,包括印度大吉岭以北、缅甸北部山区,延伸到中国云南南端,工蜂体长9~11mm,前翅长7.9~8.3mm,喙长4.7~5.0mm,体色黑黄相兼。

山地型和克什米尔型能维持1.5kg以上群势,分蜂性弱,每群年平均产蜜15kg以上。而平原型群势小,易分蜂,每群年平均产蜜约5kg。印度蜂适应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饲养,在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等国,除了采用传统的老法饲养外,业已开始使用活框蜂箱饲养。对于印度蜂的生物学特性亦已开展一些研究,如已测出工蜂采集范围半径约为m,山地型工蜂采回的花粉混杂率只有0.2%~0.3%;蜂王(平原型)产卵维持两年,每日产卵数可达粒;当外界气温高达37~42℃时蜂王仍能正常产卵等等。

此外,属于印度亚种不同生态型的,还有爪哇蜜蜂(ApisceranajavanaEnderl)和菲律宾蜜蜂(ApisceranaphilippinaSkor.)。

爪哇蜜蜂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以及马来西亚半岛和帝汶岛。工蜂体长10.0~11.5mm,平均喙长3.42mm,前翅长7.5~8.0mm,体色黑黄,与印度蜜蜂相似。后足基跗节具8条花粉刷的刚毛带。第5腹板的镜区比后腺区短。蜂群维持1~2kg群势。一般每群能生产10~20kg蜂蜜。

菲律宾蜜蜂分布在菲律宾群岛,以吕宋岛为主。工蜂体长9.5~11.0mm,前翅长7.0~7.5mm,喙长3.15mm,上唇基红色,第5腹板的镜区与相似的后腺区等长。体色黑黄,与印度蜜蜂相似。蜂群一般维持1~1.5kg的群势,分蜂性强。

⑶喜马拉雅亚种ApisceranahimalayaMaa

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察隅河、西洛木河、苏斑里河、卡门河等的河谷地带,生存于海拔2~4km之间的山区,以墨脱、察隅、错那等县较多;云南西北部的迪庆州、怒江州北部。尼泊尔的东方蜜蜂也属于此亚种。

工蜂体长11.0~12.0mm,吻总长5.11±0.05mm,右前翅长8.63±0.12mm、宽3.07±0.07mm。体色灰黄色或灰黑色,第3腹节背板后缘有明显的黄色区。第5腹节背板狭长,第3腹节腹板宽度超过4.00mm,但小于4.38mm;腹部细长,维持群势中等。

⑷阿坝亚种ApisceranaabansisYunetKuang

  分布: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地区、青海东部和甘肃东南部。

  工蜂体长12.00~13.50mm,吻总长5.45±0.08mm;前翅长9.04±0.13mm,宽3.15±0.05mm;第3+4背板长4.21±0.mm,第4背板突间距4.46±0.14mm;肘脉指数4.06±0.57;第3、4腹节背板黄色区很狭,黑色带超过2/3;足及腹部呈黄色,小盾片棕黄色或黑色。分蜂性弱,能维持每群2kg以上的大群,能充分利用大宗蜜源,生产性能高,是进行地方良种选育的好素材。

⑸海南亚种ApisceranahainanaYunetKuang

  分布:中国的海南省。

  工蜂体长10.50~11.50mm;吻总长4.69±0.13mm;前翅长7.79±0.80mm,宽2.95±0.06mm;第3+4背板长3.84±0.07mm;第4背板突间距4.04±0.06mm;肘脉指数4.53±0.96。第3、4腹节背板呈黄色,小盾片黄色。分蜂性强,不能维持大群。

  海南亚种因生活环境不同,可分为山地型和椰林型2个生态型。

⑹日本亚种ApisceranajaponicaRa.Dosz.

  分布:日本列岛。

  形态特征:工蜂体长11.30~1.30mm,前翅长8.5~8.7mm,平均吻长5.25mm,工蜂体色以黑色为主,分蜂性弱,能维持1.5~2.5kg的蜂量群势(图1-12)。

年笔者参观了玉川大学蜜蜂研究所试验蜂场,采用高箱(箱高约0.5m)饲养,于脾保留在巢脾下方,成熟蜂蜜在巢脾上部,中间用木条隔开,取蜜时取出上部贮蜜区,不伤及幼虫,所取之蜜为纯净的成熟蜜,每群可取优质蜂蜜约20~25kg。

  由于东方蜜蜂适应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生态条件,能抵御蜂螨、美洲幼虫腐臭病和胡蜂等3大主要敌害,较好地利用分散零星的蜜粉源,因此在中国的南部山区和印度的北部山区,采用活框饲养方法已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

  五、我国的东方蜜蜂亚种

  我国境内的东方蜜蜂主要有中华蜜蜂、海南蜜蜂、印度蜜蜂、阿坝蜜蜂和喜马拉雅蜜蜂5个亚种,它们在我国的分布、数量和工蜂的形态特征见表1-1。

表1-1 我国境内东方蜜蜂各亚种工蜂特征比较表X±S单位:mm

项目

海南蜜蜂

中华蜜蜂

印度蜜蜂

阿坝蜜蜂喜

马拉雅蜜蜂

A.c.hainana

A.c.cerana

A.c.indica

A.c.abansis

A.c.himalaya

体长

10.50~11.50

11.00~13.00

10.50~11.00

12.50~13.50

11.00~12.50

吻总长

4.69±0.13

5.16±0.09

4.51±0.18

5.45±0.08

5.11±0.05

3+4背板长

4.04±0.13

4.01±0.12

4.11±0.12

4.21±0.10

4.22±0.76

右前翅长

7.79±0.80

8.50±0.14

8.05±0.28

9.04±0.13

8.63±0.12

右前翅宽

2.95±0.06

3.04±0.07

2.86±0.21

3.15±0.05

3.07±0.07

右前翅面积

11.49

12.90

11.51

14.23

13.24

第4背板突间距

4.04±0.13

4.37±0.10

3.89±0.13

4.46±0.14

4.22±0.76

第3腹板后缘宽

4.38

4.38

4.38

4.38

4..00

肘脉指数

4.53±0.96

3.99±0.49

4.06±0.57

4.06±0.57

4.61±0.71

小盾片

黄色

黄色

黄色

棕黄或黑色

黄色

3、4背板颜色

黄色至棕黄色

黄色

棕黄色

黑色

黄黑相间

巢房内径

4.60±0.10

4.75±0.10

4.40±0.50

5.06±0.11

地理分布

广东省海南岛

长江流域、华南、黄河中、下游、云贵高原

云南南部边境地带

四川西北部、青海东部、甘肃东南部

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

生态型

榔林型、山地型

华南型、华中型、华北型

山地型、河谷型

东北型、云贵高原型

数量(万群)

10

25

15

17

  东方蜜蜂生存在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其分布范围,北限由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向南顺燕山山脉至张家口一带,再沿黄河向西至宁夏的盐池、海原,终于甘肃省的屈吴山;西限从甘肃省的乌鞘岭,跨过祁连山至西宁,向南沿阿尼玛卿山北麓,接大渡河上游至雅砻江、金沙江、怒江及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东线为东南沿海及台湾省;南线为海南岛及广西,云南南部。新疆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从未发现东方蜜蜂,这是由于戈壁沙漠的隔离作用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使东方蜜蜂无法生存的缘故。中国境内,东方蜜蜂分布在除新疆以外的各省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山区,分布范围及密度示于图1-13。

  六、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蜜蜂的主要区别

  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蜜蜂在形态、蜂巢结构、群势、习性、行为、抗病性、抗逆性和生产性能方面的主要区别如表1-2所示。

表1-2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主要的区别

特征和特性

中华蜜蜂

意大利蜂

上唇基

具三角斑

无三角斑

后翅中脉

分叉

无分叉

大小

蜂王

13~16mm

16~17mm

工蜂

10~13mm

12~13mm

雄蜂

11~13mm

14~16mm

体色

蜂王

黑、枣红

桔黄至淡棕

工蜂

灰黄

淡黄

雄蜂

金黄有黑斑

吻长

4.5~5.6mm

6.2~6.7mm

肘脉指数

4.0(3.1~4.6)

2.3(2.1~2.8)

巢房大小

蜂王

Φ6.00-9.00mm

Φ8.00-10.00mm

工蜂(对边距)

4.81-4.97mm

5.20-5.40mm

雄蜂(对边距)

5.25-5.75mm

6.25-7.00mm

雄蜂房蜡盖

笠状,具孔凸出

盖平

群势

1~2kg

1~3.5kg

蜂王产卵力

~粒/日

~粒/日

繁殖情况

能据蜜源调节育虫 

春季育虫早,蜂群发展平稳,夏季群势强

扇风行为

鼓风型(头朝外)

抽气型(头朝内)

采集情况

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和南方的冬季蜜源,能采集浅花冠的蜜源

善于采集持续时间长的大蜜源

分蜂性

弱,易维持大群

耐寒性

群体一般,个体强

一般

饲料消耗

较多

泌蜡造脾力

善咬毁旧脾,爱造新脾

泌蜡力强,造脾快

产浆性能

采集利用蜂胶

不采

较多

蜜房封盖

干型,白色

中间型

温驯情况

易螫,怕光,提脾时蜜蜂易出现慌乱

温和,提出巢脾时蜜蜂安静

工蜂产卵情况

失王后工蜂易产卵

失王后工蜂较不易产卵

盗性

强,卫巢力强

清巢性

抗螨性

抗巢虫能力

较强

图文来源网络

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