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21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民以食为天,对于宝宝来说也一样。从刚出生吃奶,到慢慢长出牙齿,爱上吃饭、吃菜,看似是一个自然的成长过程,但也隐藏着不少需要父母费心的小学问。

当宝宝成长到一定月龄时,就要添加辅食了。为宝宝添加辅食是为了弥补单纯奶制品的某些营养素含量不足,以此来促进宝宝的健康成长。此外,添加辅食还可以锻炼宝宝的胃肠道和咀嚼等生理功能。宝宝添加辅食的6个小提醒:

No1宝宝添加的第一辅食不再是鸡蛋黄

很多新妈妈以为富含铁的鸡蛋黄是宝宝辅食的首选,但这样的说法早已过时。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易于宝宝吸收,且富含铁的第一辅食是婴儿营养米粉。鸡蛋黄中除了含铁外,还含有一些大分子蛋白质,这就很容易导致宝宝出现便秘。此外,蛋黄的味道比较干涩,所以很多宝宝都不爱吃鸡蛋黄。而与鸡蛋黄相比,蔬果泥的味道、形状都比较容易让宝宝接受。所以,不难看出为什么如今鸡蛋黄早已不再是婴儿的第一辅食了。婴儿营养米粉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比蛋黄全,但可能出现过敏、便秘等不良反应的机会却比蛋黄小得多。

No2做胡萝卜泥,一定要先炒后蒸

制作蔬菜泥有一套通用的简单做法:将洗干净的蔬菜放入滚开水中烫约1分钟-2分钟后取出,然后用干净的刀将其剁成菜泥,并加入米粉中,混合后一同喂给宝宝吃。在挑选时,最好以绿菜叶为首选。此外,也可将土豆、南瓜等蒸成泥,混在米粉中喂给宝宝吃。其中,唯有胡萝卜的做法比较特别:将洗干净的胡萝卜切成大块,用少许热油煸炒一下后,再放入蒸锅内蒸成泥,并混在米粉中喂给宝宝吃。这是因为胡萝卜素需要通过油脂作为媒介才可析出被人体所吸收,所以在蒸的过程中,油就会与胡萝卜素相结合,这样宝宝才能吸收到足够的营养成分。

No3米汤、粥、果汁和菜水,不如果泥和菜泥

在过去,祖辈会给宝宝喝米汤和粥,但这类辅食的添加是因为过去生活条件有限所致,其实它们的营养十分有限,而且米汤还会影响宝宝吃奶。另外,鲜榨果汁含有较好的营养,但喝惯了的宝宝就会不爱喝白开水,这样就会不利于口腔的清洁。所以,建议孩子满4个月后先添加果泥,鼓励宝宝喝白开水。果泥最好不要与辅食混合,而是在两餐之间单独喂给宝宝吃,选择的水果味道不要太重,以免造成孩子对味觉的依赖,出现厌奶和厌恶米粉。值得注意的是,菜水的营养价值甚微,主要是蔬菜的色素,所以还是给宝宝添加菜泥为好。

No41岁以后给宝宝添加少量盐

米粉作为基础辅食,其中可以添加菜泥、肉泥、肉汤等,但是注意不要添加过多的调味品。就理论上而言,应该是在宝宝1岁后添加盐,即使到那时也只是添加极少的量。如果家长觉得宝宝对辅食不感兴趣,极有可能是家长过早地犯了一些“味道”上的错误。比如:过早地给宝宝添加果汁,家长在吃饭时给宝宝尝一些成人食品,或是给宝宝频繁吃保健品,或是一些不必要的药物(钙剂、蛋白粉、牛初乳等等)。这些做法都会诱导宝宝的味觉过早发育,造成他对配方奶或婴儿营养米粉提不起兴趣。所以,提醒家长要在平常喂养和生活中引起注意,不要过早给孩子添加盐等调味品,毕竟过早、过多地摄入盐、都容易诱发宝宝在未来成人后出现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No5患有湿疹的过敏性体质宝宝要忌口

1岁以内的宝宝,尤其是患有湿疹的孩子,不要轻易添加鸡蛋蛋白、带壳的海鲜、大豆和花生等容易引发孩子过敏的食物。患有湿疹的宝宝最好迟一些开始尝试鸡蛋黄,至少等到8个月以后。如果宝宝是鸡蛋黄不耐受体质,就要坚决停止食用,而且黄豆浆也不能给1岁以内的孩子喝,这样可能会加重湿疹的过敏症状。孩子的辅食不要太快地增加品种,这样也有助于控制湿疹的发展。此外,有少部分婴幼儿对奶蛋白过敏,甚至有些对母乳蛋白也不耐受,一旦经医生确诊后,最好改用脱敏配方奶粉为宜。

No6把辅食变稀,可以预防宝宝发生干呕

对于没有添加辅食的宝宝,由于只是液体食物,所以非常容易出现胃食道返流或呕吐;但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而言,出现最多的是干呕现象。由于宝宝的饮食过杂或食量过多,以及玩耍时吞咽空气较多都可出现干呕,如果问题较严重,可就医时请医生开一些促进胃肠蠕动或助消化的婴幼儿药物,以此来缓解该症状。此外,胃食道返流现象在宝宝长到8个月-12个月期间就会逐渐好转。为了避免返流现象,还可在奶粉中加入少许米粉,将奶变稠。需要注意的是,孩子鼻内总是分泌物较多,其实就是由于胃食道返流所致,家长可用浸满橄榄油的棉签清理宝宝的鼻腔,帮助他排出鼻内分泌物。

(以上文字来源:Gymboree金宝贝橙面书-成长系列之《爱的细节》,图片来源:金宝贝深圳会员紫旋妈妈)

每天一篇育儿知识









































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皮肤医院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