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3/19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到年关,张宁忙得一刻也闲不下来。

在老家蒙阴方山脚下,“95后”姑娘张宁和家人包了60亩荒地,打造了花园式养蜂基地,进行蜂产品的本地化运营。

冬天是蜜蜂休眠季节,张宁一边忙着更新蜂产品的包材、新品的研发和推广,为来年春天的忙碌打好基础;一边和团队小伙伴拍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更新养蜂人的日常。她不仅记录了养蜂的点点滴滴,还记录了淳朴的大山乡村生活。“我希望和村里有更深层的连接,不只是种花养蜂。”张宁说。

毕业回乡“追花逐蜜”

年在蒙阴县东儒来村出生的张宁,自小就与嗡嗡作响的蜜蜂为伴。

7岁时,张宁跟着父母走南闯北,成为“追花少年”。“爸爸养蜂养了20多年,我从小就和蜜蜂打交道。”耳濡目染之下,张宁对蜜蜂的生长习性已了然于心,也成了一把养蜂的好手。

职业养蜂人,常年与蜜蜂为伴,拉着一箱箱的蜜蜂追着花期四处迁徙、驻点。蜂蜜是甜的,可创造着甜蜜的养蜂人背后,却藏着辛劳和诸多不易。

张宁性格开朗,谈起她的“甜蜜事业”,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眼见着父母养蜂的个中酸甜,上高中时,张宁就想着如何能帮助父母卖出一些蜜蜂唇膏。她有自己的“小妙招”,把自家的蜂蜜唇膏无偿分享给几位好朋友,靠着朋友同学间的口口相传,第一次就卖了七八支。用自己的力量挣到钱的那一刻,张宁特别有成就感。

上大学后,张宁试着在网络上卖蜂蜜和蜂蜜唇膏,积累了不少的粉丝,还拓展了20多个经销商。彼时,靠着经营家里的蜂产品,张宁不仅扩充了朋友圈,还存有六位数的存款。

张宁与蜜蜂的酸甜故事,真正始于年。这一年,张宁大学毕业,面对去俄罗斯继续深造还是回乡创业两条路,她选择了回到沂蒙老家,“我对蜜蜂有一种天然的感情,我觉得在这里可以有一片施展的空间。”

转型升级“甜蜜”事业

接手父亲经营了一辈子的养蜂家业后,张宁很快就发现了蜜蜂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大部分蜂农经验丰富,蜂蜜品质极佳,但养蜂实际效益并不高。“他们并不是养不好,而是养得好不会卖。”

在张宁看来,养蜂人原本“甜蜜的事业”不能变成“甜蜜的烦恼”,想要把蜂蜜卖出好价钱,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养蜂。

良好的环境与严格的养殖标准,使得自家出产的蜂蜜质量非常好:波美度达到40-43之间(波美度43是好蜂蜜顶级标准),含水量远远低于20%的标准,每g蜂蜜含有60g以上的果糖和葡萄糖,营养价值丰富。

通过上学期间对消费者的观察,她发现大家对自然原料制成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让她开始思考如何突出自己的原料优势,研发蜂蜜系列衍生产品。

在张宁和家人的打理下,原先承包的荒山已然打造成一个生态蜂园、蜂文化基地。他们陆续开发出了一系列蜂蜜衍生品——天然蜂蜜面膜,可以吃的蜂蜜润唇膏,蜂蜜手工皂、蜂胶牙膏等等,自家公司也由单一的蜂蜜生产公司成为蜂蜜产业链全覆盖的综合型公司。

在养蜂基地,张宁从仓库打包发货开始干起。相较于传统的包装,她更在意客户的购物体验和新鲜感,把仓库的工作流程了解清楚后,张宁又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