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组成这个城市的细胞。本期《图说上海》栏目联合新民印象自媒体激活每一个细胞,为您讲述阿拉新上海人家的故事。今天主人公是郭辉。 郭辉出生于孔孟之乡中国山东,尊医重医是儒家文化中蕴含的重要内涵之一。为了梦想,他几乎跑遍了半个世界。最终他选择了上海,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医院。 “平日里,我喜欢穿运动服,不怎么穿正装。”郭辉说:“但是,我每天工作时都会穿衬衫、打领带。因为,我面对的是患者。这样的穿着是对患者起码的尊重。” 年底,郭辉到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进行博士后工作,因为在那里能和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校友。那段时间,他每天至少工作14个小时,仅一年就完成了两年的博士后工作。 “没有什么天才,有成就的人都是没日没夜得干出来的!在中国,在外国都这样。”郭辉说:“当时有14个人竞聘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助理教授这一职位,我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是中国教会我的。” 美国硅谷的学习生活经历让他萌生了一个创业的想法。郭辉选择了上海,因为在这座国际大都会里有太多不可能的可能会发生。 郭辉果断决定卖掉了房子。年,在上海创业最困难的时候,邻居章老先生慷慨地借给了他15万元购买了美国的先进医疗设备。 医院的起步很艰辛,郭辉在自己吃饭的问题上很节约。护士长问他吃什么?他说,米粉软,就吃米粉吧。“其实是当时我觉得要节省,米粉便宜。” 久而久之,他都这么说,护士长就不问了,郭辉变成了“爱吃米粉的院长”。每天都是米粉,笋尖粉、牛肉粉、总之各种粉。“后来我再也不想吃米粉了,闻到味道就恶心!”他说。 郭辉经常做起手术来就是一天,有时候一天都吃不上饭。年,郭辉因为重度的胃绞痛住到了自己开创的重症监护室。 “在中国做医生,不要抱怨,压力就是动力,压力也会造就能力。”郭辉说。 医院的创始人和院长,郭辉的办公室很小,甚至比院内所有主任的办公室都小,连电脑都是最差的。 “我的电脑是08年自己购置零件自己组装的,但是我们其他专家的都是很好的一体机。”郭辉说。 医院就是要服务好专家和员工,这样他们才能开心地服务于病患。 曾经有46家投资方与其接触。病患第一、职工第二、股东第三,做中国医院是郭辉的初心,也是任何投资方与郭辉谈判的前置条件。 最终,郭辉与中国著名民族企业创始人柳传志先生在交流中产生了创业者之间的共鸣。郭辉说:“目前医患关系非常的紧张,中国处于医改的时代,一定要倡导和促进新的医疗文明。” 医院更像是一个家,每个员工都是家人。每年的除夕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医院,为在岗的每位医护人员送上红包。 为了让每次手术都做到极致,郭辉引进了华东第一台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就是为了手术误差不超过1mm。 到目前为止,郭辉已经做了多台功能神经外科手术,为更多的老百姓看病是他的目标。他始终坚持的是看病效果好、时间短、花钱少。 欢迎邮件magnum dashen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