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南灵溪叶家垟(多年前为平阳县管辖)一带,世代居住着谢姓一脉,他们以做粉干为业。肇平垟的谢氏,就是从那里迁居过来的。 多年前的一天,叶家垟的谢氏兄弟理甫、理香、理生、理祥四人,来到瑞安三都岭之上,往下一望,只见前面一片空地十分辽阔,四周无山岭阻隔。 “这里地势平坦,是晒粉干的好场地。”兄弟四人喜出望外,之后决定将家搬到这里。 兄弟四人匆匆忙忙赶回家,整理好行李,划着小船顺飞云江而下,直奔肇平垟。 “不过,当时理祥见江大船小,感到害怕,不敢上船,最终没有迁居到我们这里。”肇平垟下村老协秘书长谢尚东说。 兄弟三人来到肇平垟后,在荒野上搭建草屋,开垦生产,定居了下来。他们没有忘记老本行,依然做起粉干,在这片宽阔的土地上,晒起了一条条长长的粉干。 多年来,肇平垟谢氏世代做粉干,基本家家户户都会做,在当地相当有名,甚至周围村居的村民也开始跟着做起了粉干,在当地有“粉干当田种”的俗语。 “现在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以前都做过粉干。”谢尚东说,20岁时,他就接过了父母手中的活,做起了粉干。 回忆当时做粉干的情景,谢尚东用了一个“苦”字形容。 “那时候都是纯手工制作,每天早上三四点就要起床磨粉,粉干做好已近中午,随便吃个饭就要把粉干搓散,分在杆子上,拿到太阳下晒。到了晚上,太阳落山,又要把一杆杆粉干搬回家里,弄弄好又要淘米了。”谢尚东介绍,手工做粉干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天到晚没有一刻是空闲的。 不过,正由于采用传统纯手工的做法,肇平垟出产的粉干特别有嚼劲,远近闻名。“那时挑到鲍田、场桥,或者瑞安市区、温州卖,75公斤大米做的粉干,一天就可以卖完。”谢尚东说。 “做粉干有别于种田,但也是靠天吃饭。”谢尚东介绍,他们最怕的是梅雨天或者雷雨天气。梅雨天粉干容易发霉,而雷雨天时,晒场上的粉干会来不及收拾,发霉或淋湿的粉干只能倒掉。 随着经济的发展,粉干渐渐改为机器制作,手工制作粉干由于效率太低,逐渐没了市场。上世纪70年代,村里掀起了一股“养蜂热”,不少村民“化身”养蜂人,到全国各地养蜂追蜜。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村民们又纷纷办厂做企业。现在,做粉干的工具已成了“古董”,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 [相关链接] 谢姓主要有两个来源:任姓和姜姓。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年的历史,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姜姓谢氏已有年的历史,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为得姓始祖。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扩展到四川和贵州并汇融到当地的少数民族。汉晋时谢姓已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到明朝开始进入广东,并且发展到台湾,成为东南地区的名氏大姓。 根据年百家姓排名,谢姓的人口已达到余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9%。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