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辅食的几个原因 原因一:口味问题是我们找原因的第一步孩子刚加辅食的时候,大多数的食物(高铁米粉除外)都是自制的,这就很明显涉及到一个口味的问题。也就是说辅食做得好不好吃,食材的种类不同,都会影响孩子对辅食的兴趣。 米粉:婴儿高铁米粉品牌种类太多了,一般加辅食的时候可以准备2个品牌的米粉,一方面如果一个牌子过敏,可以换另外一种牌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口味。每个品牌米粉即使都是纯大米米粉,口味也相差很多。有的有天然的米香,有的口味平淡无奇。另外米粉冲调的过稀或者过稠,也会让孩子拒绝米粉。有的孩子喜欢纯大米米粉,对混合谷物的米粉就很排斥,有的孩子喜欢糙米米粉,对燕麦的又不喜欢。所以关于孩子的喜好,都没有固定的模式。 蔬菜:蔬菜的处理方法一般都是蒸熟或者煮熟,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添加的蔬菜口味都会让孩子喜欢,要记住这很正常。比如南瓜、红薯口味更好,会更受欢迎;白菜泥、西兰花泥的口味特别,孩子就未必都爱吃。很多孩子不喜欢吃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其实并不是孩子天生就挑食,而是很多绿叶菜在刚加辅食这个阶段,蒸或者煮的烹饪方法再打出来的菜泥味道都不好。 水果:孩子喜欢五颜六色,所以把食物变得丰富多样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是有时你辛苦的把水果和蔬菜摆盘之后,却不在孩子的“欣赏”范围内,还没吃,水果就氧化了。口味变了,本来甜的变成了酸的。6个月的宝宝刚加辅食,对于食物的性状来说,只能接受泥状食物,有很多水果打泥或者用研磨碗研磨的过程中就大部分都氧化了,加上孩子吃得慢,可能刚开始吃几口你发现孩子很爱吃,但是吃到后面慢慢的开始拒绝,多数是因为水果氧化后口味变了。 肉类:1岁以下的孩子烹饪方法不主动加盐和任何调味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烹饪的难度,肉类的加工方式无非就是蒸、煮或者做肉松。而遇上牛肉、羊肉、鱼肉还增加了一步去膻去腥味的难度。 冷冻辅食:冷冻辅食的发明是方便,一次可以加工一周的辅食,而且解决的食材浪费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都适合冷冻,而且食物冷冻后不再新鲜,口味也会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而改变,解冻后口味的改变会直接让孩子拒绝。 加工方法不对:很多家长都用辅食机蒸蔬菜,辅食机下面会有一层蒸菜水,这个蒸菜水本身没什么营养,但是混到菜泥里口味就会变得非常难吃。比如蒸白菜、西兰花的水基本上可以属于超黑名单。所以不要把蒸菜水混入辅食中。既没营养,又影响口味。尝试的过程中,孩子虽然小,但是也能表现出自己的喜好。 食物加工性状过粗(颗粒感太大):食物加工性状随着孩子的发育不断的从泥状过度到碎末状,再过渡到颗粒状。有的时候食物加工的过细(孩子喜欢有嚼劲的食物,喜欢咀嚼的过程),这时候适当的增加颗粒感的食物,就能让孩子接受辅食。也有相反的情况,比如改变的原有的食物性状,超过了孩子能够接受的程度,辅食性状加工过粗,也会让孩子拒绝,这时候还需要把辅食的性状再恢复到之前的细腻。 辅食的搭配和做法:辅食的搭配和做法是个很大的学问,因为辅食之间的搭配直接影响辅食的口感。 特别想提的两个问题 不是盐的问题:1岁以前的辅食,不主动加糖、加盐、各种调味品。烹饪方法单一,蒸或者煮,口味过于单调。这时候有很多爸妈觉得孩子不吃辅食是因为辅食中没有盐,其实即使在辅食中加盐,也不能让辅食的口味变得更好。 浪费问题:如果是口味问题,那么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可能会浪费。比如这一餐做的米粉西兰花,结果孩子不吃,那么可能马上要再换种食物。可能给孩子做了面条,孩子不吃,还要再换成米粉孩子就吃。或者孩子吃一顿饭,要准备两三轮才能找到适合孩子口味的食物,所以浪费的问题就很难避免。 孩子喜欢吃大人的食物:今天连吃三天这菜泥,明天连吃三天那肉泥,这样的情况,孩子出现反感也是正常的。所以还是记得要换换花样。很多孩子在加辅食的过程中,都会对家庭饮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品尝过大人食物之后,可能会对更好的味道产生喜好,而不再喜欢平淡无味的辅食。 成品辅食:不得不承认的是,一些成品辅食的口味因为在食物搭配的设计上做得不错,所以味道还是挺好的。如果自己的自制水平实在太弱,或者娃不给面子,大家也是可以尝试成品辅食的,没有必要对成品辅食诚惶诚恐,只是要挑选好的成品辅食。因为好的成品辅食同样是不加糖或者任何调味品的,而且更卫生。 改变辅食的口味是解决孩子不吃辅食的最基础方法。如果你各种变换辅食的口味,孩子依然不吃,那么可以沿着下面的线再继续分析。 原因二:完全不饿儿科学:进餐频繁(每日超过7~8次),或者夜间进食(夜奶),使胃排空不足,影响婴儿食欲。一般安排婴儿一日6餐有利于形成饥饿的生物循环。有的时候孩子不爱吃辅食,有的时候就是最简单的原因,不饿。但是不饿却有很多原因: 1、奶吃得太多,吃奶太频繁,影响吃辅食。孩子加辅食,最好的搭配是奶量和辅食互不影响。最初加辅食基本上是两次喂奶的间隔,或者取代一次奶量。吃奶频率高,吃奶量多会直接影响辅食量。 2、零食吃的太多:有时候孩子不吃辅食,爸妈会给孩子吃一些饼干、糖果,有的时候你觉得其实孩子没有吃多少零食,但是其实这些“很少”的零食就足以让孩子完全没有饥饿感。孩子的胃容量很小,即使是大人,在饿的时候吃几块饼干,吃块糖果,都会明显让血糖上升,明显缓解饥饿感。孩子也一样,当孩子不吃辅食,在这期间不断的吃零食(高热量低营养密度的零食),就会推迟孩子的饥饿感,也不会产生饥饿感,在下次吃辅食的时间依然会拒绝辅食。 3、吃奶、辅食、点心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奶+辅食+点心的辅食安排适合大多数的孩子,但是未必适合每一个孩子。如果孩子在日常奶+辅食已经完全足够满足日常营养需要,就可以将加点心的安排去掉。 原因三:活动量小孩子对热量的需求会变化,主要取决于它的活动量、成长速度以及新陈代谢。孩子的成长速度随着年龄的发育会逐渐放缓,新陈代谢的快慢却与活动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活动量加大,新陈代谢的速度也会增快,所以增加活动量是解决孩子不吃辅食比较直接的方法。当孩子吃完奶或者吃完点心,带孩子去户外或者在家里多活动几个小时,到了下一餐吃辅食的时候,能够明显的增加孩子的食量和食欲。这一点看上去老生常谈,但是我还是会想要强调! 原因四:生理和疾病问题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很多生理现象会对饮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出牙,出牙会直接影响食欲。而且出牙前前后后影响多久,每个孩子都不相同。有的孩子大概一周,有的可能在出牙前后的一个月都受影响。 很多疾病在发生前都有潜伏期。这时候当孩子没有任何疾病症状,但是潜伏期比如病毒感染前长的有1周,短的也有两三天,这期间也会影响食欲。疾病期间更会对孩子的食欲和饮食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孩子长时间生长发育不正常(比如身高体重增长缓慢,可能是由于某种元素缺乏引起的,比如长期腹泻会引起缺锌,比如加辅食之后非高铁饮食引起的贫血,不管是缺锌还是贫血都会影响食欲)。 食物过敏会让孩子拒绝饮食。(有时候孩子真的很神奇,有好几次我发现孩子不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他可能会过敏的食物) 原因五:心理问题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从6个月开始,自己开始会坐、7个月能滚、8个月能爬,9个月会站立、11个月学走,12个月......孩子的世界,每个月都在改变,技能根不是在增长而是在飞跃,孩子的能注意的,能看的能玩的产生好奇感的东西太多太多。这些轻轻松松就能转移孩子注意力的东西,所以也会分散孩子吃饭的注意力。 孩子不是机器人,不可能保证每一餐都好好地坐在餐椅上把你准备的所有食物一扫而光。他今天吃得不多,可能因为心情不好,可能因为昨天吃得太多,可能因为今天睡得太少...... 喂养困难:难以适应环境、过度敏感气质的婴儿常常有不稳定的进食时间,常常表现为喂养困难。这是一小部分高需求宝宝特有的表现。 每个孩子出生后,都有自己的特质,这些特质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睡眠、饮食、吃奶,所以如果孩子是过度过敏气质或者属于高需求宝宝,那么无论是睡眠还是喂养,可能都会增加难度,所以不要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比如别的孩子睡得更好,吃的更好等。 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白癜风有哪些治疗方法 |